人文

《清明上河图》上的“低端人口”

来源: 《金融&贸易》2017年第3期 作者:吴钩

相信所有看过《清明上河图》的朋友,都真真切切领略到了北宋东京的市井繁华: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林立,酒楼歌馆遍布,招牌幡幌满街,商旅云集,舟楫往来,车水马龙。这一切,恰如《清明上河图》的一则题跋所言:“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繁华气息的画面,不仅仅是繁盛的邑屋舟车,以及居华屋的士大夫、乘舟车的富民、财货盈溢的商贾,还包括那些底层人物,比如赶着毛驴往城里送炭的乡民、在码头搬运货物的脚夫、修车的工匠、给顾客修面的刀镊工、街边摆地摊的小商贩、给人家送餐的饭店伙计、低头拉纤的纤夫、水手、轿夫、车夫……这个数目庞大的群体,套用今日某些专家与媒体的话,大概就属于“低端人口”。

这些宋朝的“低端人口”,脱离了土地与户籍的束缚,从四面八方流入大城市,或成为官私作坊的工匠,或成为大户人家的佣人,或在街边摆小摊子,或在街头卖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赀”。

“低端人口”得以在城市立足和发展,是因为城市能够接纳他们,给了他们一个栖身之所,为他们提供了自食其力的机会。在宋代,一名城市底层人,不管是当佣工,还是摆街边摊,每日大约可以赚到100文钱至300文钱。这个收入水平,可以让他们与家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