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图观势

汇率、利率市场波动对航空租赁业的影响探讨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5期 作者:洪涛 赵晶 钟歆 编辑:靖立坤

航空租赁从1960年在美国诞生至今,仅有五十多年的时间,发展却极其迅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尤其是天津东疆保税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国家飞机租赁创新试点区(DFTP),在国家赋予的优惠税率安排、优先借用外债指标、出口退税等政策的支持下,自 2009 年以来,航空租赁业务发展快速提升,产业规模已占到全国航空租赁业的90%。在自贸区获批成立后,其更是依托政策红利和海关监管区域的叠加优势,持续进行租赁创新实践,探索出保税租赁、单一项目公司租赁、离岸租赁、出口租赁、联合租赁等30多种新型业务模式。截至2017年一季度,东疆保税港区累计完成874架飞机租赁业务,其中包含各类大飞机660架;同时,在我国航空公司新引进的65架大飞机中,32架采用了租赁方式,且均来源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航空运输业具有投入高、风险性强、投入收益比相对低、资金需求量大的突出特点。国际航空市场上60%的飞机通过航空租赁方式获取,部分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租赁机队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可见,航空租赁行业的资金成本及财务状况,与国际汇率及利率形势息息相关。深入了解和剖析航空租赁行业的整体业务模式及其盈利模式,结合瞬息万变的汇率和利率市场形势,通过提供产品综合服务方案,有效解决航空租赁公司资产组合发展的瓶颈,方可实现航空公司、租赁公司、金融机构的“三赢”局面。

航空租赁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根据飞机实际所有权人和租赁公司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不同,飞机租赁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