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逆周期因子”下的市场机遇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3期 作者:李刘阳 编辑:王莉
面对市场与日俱增的避险需求,银行可通过提供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理对冲外汇风险敞口。

目前,外汇市场已开始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试运行)。这对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新规试运行后,市场需求出现了哪些变化,银行又该如何利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预期加大的机会,帮助企业合理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呢?为此本文进行了探讨。

市场新变

在人民币汇率供求的“顺周期性”下,出口企业会延迟结汇或私人部门增持海外资产。此类操作会放大私人部门的外汇敞口,容易造成短期的恐慌情绪蔓延,并引发系统性风险。在中间价机制加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将会与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变化更为紧密地联动。这将使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变化变得难以预测。由此,此前存在于外汇市场中的非理性预期也会得到修正。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和个人可能会将此前因对市场的单边预期而囤积的外币存款陆续结汇。这类结汇需求将成为平衡外汇市场供求的“变量”。那么,相应的市场变化会有哪些呢?

变化一:随着人民币单边预期的逆转,市场积累的延迟结汇规模会逐步释放。中国外汇市场的参与者需要提供贸易或投资的实际交易需求证明,这类参与者以从事进出口的外贸企业为主体。如果这类企业对外汇市场的变动方向没有自主预期,理论上其会将进出口差额的部分完全兑现,也就是将实现的贸易顺差完全结汇,或贸易逆差全额购汇;但在实际操作中,外贸企业往往会根据对汇率的预期调整结/售汇的操作行为。在人民币调整预期较强的时候,出口型企业往往会选择将美元收入持有在在岸/离岸的外币账户中,而将对外支付尽量用购汇去完成,这就形成了延迟结汇的头寸。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