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金融行业产能过剩了吗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3期 作者:钟伟 温彬 张岸元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宏观调控的主题。其中,去产能是重要内容。提到去产能,人们往往将其与治理企业的“小散乱差”联系在一起,而很少会想到金融行业。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的金融行业也一直面临去杠杆、去空转、去泡沫的持续压力。那么,金融行业有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呢?金融业将来又将如何嬗变与转型?

钟伟:欢迎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次贷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央行陆续采取了量化宽松措施;而现在,以美联储为首,各国央行则正在或准备告别量化宽松,走向加息与缩表。时至今日,金融自由化不再那么流行,金融业规模的持续扩张面临挑战。例如,次贷危机至今,美国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减少了大约5%,影子银行系统不断萎缩,金融从业人员不增反减。在两位看来,金融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存在的话,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温彬:“产能过剩”通常用于形容生产性企业的产出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而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金融行业是否也可以用“产能过剩”来界定尚值得商榷。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金融业开始从过去依赖传统的物理网点转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由此导致了物理网点的减少。另外,从包括新金融在内更广义的角度看,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金融从业人员在绝对减少。

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当前金融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信用过度扩张。一是信用扩张速度远超过实体经济增速,导致金融业泡沫化。2007—2016年,美联储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8.9%,商业银行总资产年均增长4.5%,M2年均增长6.7%;而同期,GDP年均增长仅为1.3%,即使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仍然远低于信用扩张速度。我国同样如此。2007—2016年,央行资产规模年均增长8%,商业银行总资产年均增长17%,M2年均增长16%;而同期GDP年均增长为9%。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