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不容忽视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3期 作者:任秋潇 编辑:林锋
经济“脱实向虚”会影响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带来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持续攀升,进一步吸引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并最终可能在流动性紧缩的冲击下导致泡沫破灭、资金链断裂等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年来,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货币流动性较为充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收益率相对偏低,金融资产、房地产价格上涨迅猛,一部分资金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以各种金融创新的形式留存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是投向高收益的房地产领域;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前期投入资金发生断崖式亏损,一部分资金通过多种通道持续向僵尸企业输血。这些问题的存在,再加上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就形成了监管套利的空间,并因此造成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

从融资、房贷、杠杆、货币供应看“脱实向虚”

“脱实向虚”,一般意义上是指资金基本不参与实体生产的过程,主要依托金融系统,直接用钱生钱的活动。就中国经济的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融资与产出相背离,融资沉淀率低。社会融资规模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量,包括了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代表了全口径的融资水平。2007—2017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上升,融资量持续增大。2017年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3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54%。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7.8万亿元,是2007年的2.98倍,年均增速为16.17%。但与之相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仅为11.21%,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仅为9.23%。工业增加值从2007年18.5%的增速跌落至2016年的6%,且呈逐年降低态势。工业增加值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水平相距较大,说明很多融资资金并未进入生产领域,存在融资漏出的问题,有效投资与产出不足。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