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金融去杠杆:持续与政策协调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3期 作者:沈建光 编辑:张美思
鉴于金融高杠杆的风险并非一日铸成,去杠杆也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要做好过渡安排,并注重市场预期管理与多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特别要避免宏观政策过紧。

在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好于预期的背景下,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工作逐步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金融去杠杆的力度逐步加强。5月M2同比增速降至9.6%,创历史新低。社会融资规模达1.06万亿元,罕见地低于新增人民币贷款1.11万亿元,显示社会融资仍主要依靠新增人民币贷款支撑,表外融资大幅萎缩,金融去杠杆效果显著。行至当下,中国金融去杠杆接下来会如何演化?金融去杠杆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何?未来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如何把握?以上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金融高杠杆的发展原因

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金融高杠杆的风险与监管加强引发各界关注。那么,金融高杠杆的情形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在笔者看来,中国金融高杠杆的现状与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相互呼应的,也与中国金融业“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

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近年来银行业传统存贷款业务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息差收窄的困境,银行业为绕过贷款额度和金融监管,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致使表外业务快速增长,并推高了金融杠杆率。虽然截至201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28%,可以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不能忽视的是,银行资金近年来通过嵌套设计,经由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证券、保险、基金)逐级加杠杆,已使金融杠杆的实际水平在以级数倍放大。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