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货币政策的四国演义

来源: 《金融&贸易》2017年第1期 作者:谢亚轩 刘亚欣
201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日本、欧元区以及中国的经济形势均出现了一定的积极变化,但是各国的货币政策却不尽相同。

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对于全球流动性和资本市场有重要意义,而各国货币政策的相对关系对汇率的影响也很重大。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四个主要国家/地区,美国、日本、欧元区以及中国的经济形势均出现了一定的积极变化,2017年年初,这样的趋势仍然在延续,但是各国的货币政策却不尽相同。

美联储不急于收紧货币政策

2016年年末,美联储点阵图对2017年的货币政策给出了三次加息的预测,叠加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带来的财政发力预期,看好美国经济和押注通胀、利率上行的市场情绪曾一度非常高涨。2月1日,美联储议息会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5%—0.75%不变。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美联储表示,家庭支出将继续温和增长,但企业固定投资仍疲软,企业和消费者情绪有所改善。本次的议息会内容整体平淡,没有对下次加息的时点给出指引,对经济的评价与上次变化不大,也并未提及特朗普政策对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美联储较为谨慎的表态可能与不及预期的经济增长有关。2016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为1.9%(见图1),不及预期,净出口成为主要的拖累因素(主要由于大豆的出口量骤降)。个人消费支出延续了前期的强劲,私人投资则是亮点:设备投资在连跌四个季度后上涨3.1%,对采矿、钻井等硬件设备的投资增长24.3%,反映了油气投资伴随油价反弹而强势复苏;对软件及研发等知识产权产品的投资也增长迅猛。四季度GDP增长不佳,导致2016年全年美国GDP增速仅为1.6%,显著低于2015年的2.6%。

QQ截图20170310091358.png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