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不断赶超

来源: 《金融&贸易》2017年第1期 作者:马涛 王岚
随着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会不断赶超,也会逐步改变以廉价劳动力换取微薄利润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和贸易构成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不断转型和升级。当前,国际分工体系日趋细化,虽然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交织并存,但是产品内分工越来越盛行,而中国正是借助各种形式的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GVC)的。例如,2010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到总出口额的46.9%,同时,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5%。近几年来,中国一般贸易比重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结构更趋合理。在整个国际生产体系中,中国在较长时期内大量生产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也承接着大量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加工组装后出口大量更加复杂、更加差异化、甚至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和电子类产品。中国的这种生产格局和贸易模式尽管在产出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本土技术和收益的提升上是否也取得了一个飞跃呢?正如WTO首席经济学家Koopman所言“准确测度出口来源国的价值链是更好理解上述问题的关键”,以此能进一步认识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还有多远。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或者全球价值链)上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跨越低成本供应商的角色,而作为廉价外包对象国的地位也已弱化。英国市场调查机构IHS Markit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70%的受访者把中国视为低成本商品采购地(廉价的外包目的地);而2016年,持同样观点的受访者已降到了50%以下。由此,该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hub),而非仅仅廉价的外包对象国。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全球供应链上不断升级,一些产业或者产品已具有核心技术,成为价值链条上的不可或缺和收益较大的产品生产环节。

几十年来,中国早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这是不可否认的,比如在供应链上,中国的上游有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中国的下游有东南亚等国家。但中国是否已经处在供应链的上游以及处在上游的什么位置,则需要用实证研究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我们常用“微笑曲线”来诠释国家在价值链或者生产环节中所处的位置,居于曲线两侧的产品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处于价值链的上游,而制造、组装等环节则处于价值链下游。所以,这个所谓的“中心”在此有多种含义:其一是中国处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承接着零部件的组装和加工,并输出给下一个国家生产,这种生产的纽带作用使其成为供应链的“中心”;其二是这种“中心”代表了具有垄断性质的总部服务,就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控制着整条价值链的生产布局和利润的获取。那么,中国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下文将用一些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做出判断。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变化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