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9期 作者:王国刚 编辑:孙艳芳
利率是影响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后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转型并推进内外经济均衡的一个主要因素。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

1996年,中国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后,资本项目的开放就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有人曾认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已经成熟,但迄今尚未有人系统地论及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究竟需要哪些具体条件、又如何推进这些条件走向成熟?事实上,资本账户的开放,既取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程度、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操作的国际水平、金融监管(尤其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国际化机制形成和宏观经济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调控)能力的国际化程度等因素,也取决于中国市场化利率体系乃至金融产品价格体系的形成。利率是金融市场各种交易对象的主体性价格体系,也是股市交易价格的基础。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

资本账户管道式开放之成就

资本账户开放,是指一国(或地区)不对本国(或本地区)和他国(或他地区)的资本跨境交易采取限制性措施(或对其采取可能会影响其交易成本的相关措施)的情形,从而使资金可以自由地跨境流动。从国际收支表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3年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对“资本账户”的界定主要包括金融账户中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类资金的自由流动。在中国的实践中,改革开放40多年间,直接投资项目下的资金自由流动已基本实现,真正的难点在于证券投资项目的对外开放。由此,“资本账户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证券投资”开放的代名词。

1980年以后,中国的证券投资项目之所以未能充分对外开放,主要成因有七:第一,中国的金融市场刚刚起步,长期处于未成熟的非规范状态,行政机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机制在各类金融市场中发挥的作用尚在逐步形成。与此对应,金融市场的主要价格体系受到行政机制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常常难以预期。第二,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基本局限于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投资主体的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基本被排除在直接进入金融市场(除股票市场)的运作之外。由此,金融市场实际上成为金融机构的运作市场。第三,中国的金融机构缺乏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经验,难以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资本的投资者同台较量。第四,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尚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的金融监管机制,还不适应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要求。第五,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仍主要以行政机制的直接管制为特点、以数量调控为重心,尚难以有效运用市场机制展开间接调控。第六,中国金融运行中的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依然受到行政机制的影响,尚难充分发挥市场信号的功能,也还难以充分发挥有效调节各种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第七,也是更重要的,中国正集中精力谋发展,处置好国内经济事务是第一位的,资本账户开放虽然重要且不可或缺,但与国内繁杂的经济事务相比,尚未达到举足轻重的程度。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