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务
中美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应对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12期
作者:
编辑:韩英彤
银行除了做好常规的风险防控之外,还应按照“规避高风险、分散中风险,补偿低风险”的原则,来开展贸易战下的贸易融资业务,以有效规避由此导致的各类风险。
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了近三个月,成为今年最受全球关注的“黑天鹅事件”。尽管多数人认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整体经济影响有限,但从中微观层面看,对于加征关税的中国相应商品厂商、关联产业,尤其是列入“中国制造2025”名录的企业、行业来说,冲击是巨大的。贸易战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虽不会像上述行业那么激烈,但风险也不可小觑。尤其是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银行,贸易战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会直接反映在贸易融资业务上。
山雨欲来
根据2017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约4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9%左右,位居第一。依据2017年美国商务部统计的最新数据,中国也是美国出口的第三大市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约1600亿美元,约占美国出口总额的8.43%。贸易战打响后,对于美国的几轮施压,中国采取的是“针锋相对”,因此对中美双方来说,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根据业内专家评估,贸易战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短期内有限;但笔者认为,当下贸易战直接影响的只是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不应排除贸易战演进后,因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方管制加强,对银行业的在岸和离岸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
就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而言,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如信用证、托收、汇款,保函(备用信用证)等传统贸易结算方式下的融资;另一类为综合贸易融资业务,例如应收(付)账款融资、福费廷、保理、信保融资、出口买(卖)方信贷等。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传统贸易融资业务的比重维持在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