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对德收购:审视与探路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9期 作者:章蔓菁
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中国企业需要有更加清晰的并购战略,及时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进行沟通,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许多中国企业的眼中,德国无疑是一片极具魅力的土地。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背景下,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愈发迫切,而德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业及高科技领域的强大优势,为中国企业获取国际一流技术提供了接口。在此推动下,中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并购规模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一些无法忽视的不确定因素也开始在德国出现并发酵。2017年7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德国联邦经济部提交的关于《德国对外经济条例》第九次修正案(下称“第九次修正案”或“新规”),第九次修正案针对收购方为非欧盟国家投资者的所有交易,在审查范围和审查程序上做出了一系列的修订,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将面临新的变数。

联姻渐入佳境

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收购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就并购而言,相较于其他国家,德国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以及众多优质的工业企业,从而为收购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潜在标的;另一方面,对外商投资也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并未针对外资收购设立苛刻的审查制度,便利了收购操作的推进。“很长一段时间,德国都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市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卢进勇告诉记者。德勤发布的《中国企业投资德国指南(2016版)》显示,德国在外商投资方面,除向外国投资者出售防务公司须按法律要求提前获得政府批准外,对其他投资项目并没有严格限制。按照其《对外贸易法》,如果有必要采取措施维护公共法律和秩序,政府有权禁止或申请限制非欧盟成员国投资方对国内公司的(直接或间接的)收购。外国投资者与德国投资者在获取营业执照、建筑许可和投资优惠批准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中企探寻海外市场的诉求和德国本身的优质投资环境相互叠加,带动了中企在德收购规模的逐年增长,并且增速呈不断加快之势。在普华永道欧洲并购合伙人王炜看来,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活动以2010年作为分水岭。2010年之前,由于资金、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中企在德国市场的收购成绩乏善可陈:在交易规模方面,2010年之前,中国在德国累计仅并购投资了30家企业,其中只有三个项目的交易金额超过1000万欧元;在收购成功率方面,2010年之前虽也出现了上工申贝收购德国工业缝纫机龙头杜克普爱华、金风科技收购永磁直驱技术公司VENSYS等成功案例,但总体成功率仍然偏低,约有30%的对德并购交易以完全失败而告终,其中有的是被收购方遭遇二次破产甚至清算,有的则是少数股东被迫出局。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