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专题

交易圈主体画像画出假单买卖链条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9期 作者:秦宁 王佳 编辑:靖立坤
绝大部分从事虚假或非法国际贸易的企业,其跨境资金流动行为均发生在具有定向交易特征的“交易圈”之间。据此设计并分析相应指标,可以提高筛查异常线索的精准度和案件的查实率。

经常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的目的,宏观层面在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微观层面在于打击外汇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为实现此目的,需要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框架。其中的重要一环是加强非现场监测,并通过现场核查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双向反馈,提高打击异常违规的效率。根据核查经验,绝大部分从事虚假或非法国际贸易的企业,其跨境资金流动行为均发生在具有定向交易特征的“交易圈”之间。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指标,使之生成“境内企业境外交易圈”和“境外企业境内交易圈”,辅以日常针对性灵活分析指标,可极大提高筛查异常线索的精准性和案件的查实率。

基于“交易圈”灵活分析指标的应用

描绘“主体画像”,形成全国大额跨境收支交易圈。“交易圈”指标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境内外收付款方分项目跨境收支总量的汇总,摸清单家境内机构与境外交易对手在一般贸易、进料加工、保税区转卖、离岸转手、进出口运费、利润收支、投资、外债等全科目外汇交易情况,描绘出跨境收支“交易圈”的主体画像。以疑似虚假转口贸易专项核查指标为例。“交易圈”可以非常直观地将境外只收不付的疑似卖单公司展示出来,实现对虚假转口贸易的有效延伸和锁定。具体而言,就是运用外汇局跨境系统对全国2015年以来的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汇总查询,分别以“境内收付款方”“境外交易对手”为分组字段,将单家境内机构与境外交易对手的跨境收支按不同交易类别进行汇总计算,从而描绘出其交易对手架构,形成全国交易主体的“主体画像”。另外,通过对全国主体信息表等的明细查询,完善企业名称、所属外汇局等信息,形成“境内企业的境外交易圈”和“境外企业的境内交易圈”的基础数据表,为后续有针对性筛查线索时,透过“交易圈”分析交易全貌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顺藤摸瓜,筛查疑似离岸转手境外卖单公司。虚假转口贸易的重要类型之一就是假单虚构转口贸易,即单证虚假且流转不真实。该类型基本流程是境内企业买入虚假的境内或境外提单或仓单,由上游交易商交单、境外银行寄单、境内企业赎单完成远期信用证的承兑环节。信用证由上游交易商在境外贴现,并由下游交易商将贴现资金以电汇方式回流,但单证并未真正转入下游交易商。其中,上游交易商和下游交易商既可能是卖单方控制(一条龙服务),也可能是境内企业控制(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这种操作方式将导致上、下游交易商呈现较为封闭的“交易圈”。这正是非现场分析阶段的主要切入点。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利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系统汇总查询功能,对全国两年内发生大额货物贸易收支的境外交易方进行统计,查找符合仅与境内发生转口贸易收款且其他收支发生额较小或者境内付款企业数量较少且地区分散这两项特征的境外交易方,将其列入“疑似境外卖单公司清单”。其次,依据“交易圈”全貌数据表查询辖内企业在两年内与上述境外交易方发生大额转口贸易(考虑到故意错申报因素,也可将一般贸易及进料加工纳入)付汇明细列为线索。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