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新周期论深陷合成谬误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8期 作者:傅勇 编辑:张美思
由于政策刺激力度的减弱和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一些行业在宏观数据没有明显反弹的背景下出现的较明显的景气现象,主要还是结构性现象。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新周期的争论非常激烈。笔者认为,新周期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经济周期定义的曲解。

学院派定义的新周期是中长期经济增速的变化,其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投入或生产效率的趋势性变化。

最容易理解的要素投入变化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人口下降,导致储蓄率和资本要素的下降,使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日本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

生产效率的系统性提升主要来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因素;此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等也会提升经济效率。人类历史上几次工业革命都源自大的技术革命,且一共也没有几次。当然,除了工业革命外,一些小的技术及制度革新也会推动生产效率获得一定的提升。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典型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后,人口、土地、资金都没有明显变化,但经济增长大大加速,其原因就在于用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替代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也会带来新周期。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