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姆电站:“一带一路”先行者的足迹
两年前,中国电建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海投”)一举拿下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项目。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首批落地实施项目,卡西姆电站自开工起便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关注。按照建设计划,该项目预计将在2017年年底迎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卡西姆电站在投融资模式上有何特点?目前建设进度如何?有哪些可供分享的经验?抱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电建海投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李铮,请其分享电建海投在卡西姆电站投资建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未雨绸缪做实项目融资
不同于国际工程承包中常见的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带资模式,电建海投的卡西姆电站项目采用的是BOO(Build-Own-Operation)项目融资模式。卡西姆由电建海投与卡塔尔合作伙伴共同成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的开发、资金的筹集并组织施工;待电站建成后,项目公司依据实施协议获得30年的电站经营权,并凭借电费收入作为主要偿债来源。因此,项目投资款的筹集和运营期内的项目现金流收入(也即电费回款)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融资偿还和投资回报。对应到项目初始阶段的具体操作上,PPA协议(PowerPurchase Agreement,购电协议)的签署内容和融资安排的落实情况至关重要,必须未雨绸缪,部署到位。
作为项目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电力公司之间的协议,PPA协议对上网电量、上网电价、购电支付、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内容做出了详细约定,堪称项目投资协议体系的核心。为最大程度地降低电费收入的回款风险,项目公司针对购电模式和相关担保措施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一方面,要求在协议中约定“照付不议(take or pay)”条款,即通过“容量电费”的概念,使得无论购电方的实际需求如何,其均有义务按照协议约定的合同容量进行电费支付;另一方面,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对PPA协议提供主权担保,并通过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投保海外投资保险,实现对违约风险、汇兑风险、战争暴乱等政治风险因素的规避,同时通过争取“优先赔付”机制,使项目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中信保的直接赔付,以偿还银行贷款,而无需再绕道流动资金贷款或过桥贷款。在上述安排的基础上,根据中巴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中巴经济走廊能源类项目协议,巴方同意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开立电费支付准备金账户,并按期将每月不少于电费22%的资金转入该账户。“一旦出现不利情况,22%的准备金将作为铺底资金,成为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屏障,中信保则是第二道屏障。这样就将电建海投发生风险损失的几率降到了最低。”李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