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透视境外债券评级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2期 作者:张天硕 钟漾桧 编辑:章蔓菁
在境外债券市场扩容的过程中,发行人资质也逐渐下沉。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评估和考量相关风险,合理把握发债窗口。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逐渐成熟完善。在此背景下,境外债券市场成为境内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债券币种、发行场所、发行方式也更趋多元化。随着债券规模的快速增长,中资企业债券已成为境外投资者、QDII基金等机构较为青睐和认可的产品。其中,信用评级在债券发行、定价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债券投资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

中资企业境外发债评级概况

彭博的数据显示,中资企业自2014年开始大量发行境外债券,规模迅速攀升,发行只数相比2013年增长了10倍。尽管2015年发行只数减半,但发行规模仍维持在1000亿美元。2017年以来,中资企业前五个月的发债只数和发债金额都已超过2016年全年的水平。

从评级情况来看,大部分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的债券没有债项级别。以投资者较为认可的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为例,由其覆盖且出具债项级别的比例不超过15%。这也就是说,3417只存续债券中,无级别的债券占比达到了85%以上。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