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打造对俄农业合作“升级版”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2期 本刊记者:章蔓菁
在投资俄罗斯农业的过程中,华信坚持规划先行、扎根当地,通过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中俄农业产业合作的不断升级。

作为我国最大的邻国和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与我国的经贸关系近些年来稳步发展,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两国更是在能源、投资、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合作。其中,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原生态的种植环境,使投资俄罗斯农业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热点。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对于缺乏海外投资经验的民营企业而言,该如何将“一带一路”的东风化为良机?就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东宁华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董事长李德民。从2004年涉水俄罗斯农业,到2015年获得中国首个国家级境外农业产业园区的认证,华信逐步搭建起中俄农业产业合作平台,并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闯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农业“出海”之路。

规划先行节节推进

作为一家有二十余年对俄合作历史的企业,华信最初以机电产品起家,从事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是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主要企业之一。随着公司对俄贸易业务的不断发展,李德民开始思考、寻求中俄之间真正接地气的项目。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研,他将目光投向了农业。作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大省,黑龙江在发展对俄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李德民将这一优势归纳为“两江一湖”。两江为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一湖为兴凯湖。“两江一湖”流经黑龙江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周围分布着近百万公顷的土地。这些土地普遍未经耕种,没有黑土流失,土壤层也未遭到化肥、农药的破坏,堪称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原生态的种植环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在良种培育、大型农业种植经验以及专业化农业机械设备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的优势。双方各自的资源禀赋正好形成了一种互补,为发展中俄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基于这样的判断,华信于2004年正式涉水俄罗斯农业,在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与当地的合作伙伴设立了中俄合资的阿尔玛达(Armada)农业公司(以下简称“阿尔玛达公司”),由阿尔玛达公司开发建设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在此之前,虽然国内已有农户在当地开展种植活动,但多以散兵作战的方式存在,且品种一般限于西红柿、黄瓜、大头菜等当地人餐桌上的常见菜。而华信则是第一家在当地开展正规化农业建设的企业,配备有专门的设备和员工队伍,目标瞄向大豆、玉米、小麦等主粮品种。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