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谁来干预外汇市场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4期 作者:宗涛 编辑:张美思
对于外汇市场,财政部门主导型干预是否优于央行主导型干预,从国际比较看,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

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模式,教科书一般区分为冲销式干预和非冲销式干预两类。实践中还存在另一种区分,即根据干预主体不同分为财政部门主导型干预与中央银行主导型干预。这种区分在理论上可能并不太重要,国际研究也相对较少,但国内学界不时会拿出来讨论。

有学者建议,鉴于国内近年来货币增速较快,且外汇占款是货币投放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应改变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做法,效仿一些国家由财政部门出资干预外汇市场。财政部门是通过购买外汇对市场施加干预的,这需要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而不是扩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从国际比较看,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

通过总结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加拿大、韩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俄罗斯等10个经济体的外汇干预模式可以发现,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外汇干预模式,且各国采用何种干预模式也没有明显规律可循。在上述经济体中,财政部门主导干预的有2个,财政部门与央行共同干预的有3个,央行主导干预的有5个。其中,英国和日本都是财政部门在外汇市场干预中占据主导,中央银行只是提供咨询支持并负责具体实施。在美国,美联储虽不负责外汇政策,也不管理外汇储备,但财政部门干预外汇市场需要与其协商一致后由美联储实施,美联储也要承担一半的外汇干预资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中央银行独立负责外汇市场干预。而在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也是以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干预决策的主要机构。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两种模式呢?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