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互联网理财何处去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4期 作者:魏骥遥 丘剑军 编辑:白琳
互联网理财产品作为理财家族的年轻成员,以其高收益率和灵活的期限结构优势以及获取的便捷性等特征,获得了中青年群体的青睐。

2016年是P2P类互联网理财业道德风险与制度风险集中爆发的一年。随着“e租宝”“大大集团”“中晋资产”等事件的发酵,P2P类理财投资者进入恐慌期,并一度蔓延至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随着监管层相关制度的密集出台,整个行业在2016年逐步由粗放式扩张进入了规范化发展。互联网理财行业较过去面临着更多的考验。监管加严、经济下滑、坏账成本激增、资本市场波动剧烈等,共同影响着时下的互联网理财市场格局。

2013年的资金荒推升了宝宝类标准化理财产品的高额收益;但随着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资产荒的蔓延令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中轴逐渐下移。纵观2016年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牛熊快速转换,资产配置压力推升债券收益率,商品市场由于供给收缩推升资产价格,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乱象纷呈,投资者在高频率的资本市场震动中清醒过来,逐渐重视拥有高安全边际的投资资产。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的理财市场延续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互联网理财产品作为理财家族的年轻成员,以其高收益率和灵活的期限结构优势以及获取的便捷性等特征,获得了中青年群体的青睐。

宝宝类理财收益下滑

截至2016年11月底,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合计存续规模达2.06万亿元。作为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代表,“余额宝”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存续规模为7943.88亿元,相较年初的6206.9亿元增长27.98%,依旧占据着存续规模第一的位置(见图1)。而同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为28.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