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全球货币政策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 《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6年第2期 作者:沈建光
全球货币政策或许有不可承受之重,若要真正走出危机泥潭,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各国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将是无法回避的。

2016年2月末,上海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全球协力稳增长达成共识,其后由中国央行率先降准,全球发达国家央行相继释放宽松信号:如欧央行下调三大利率叠加提高购债规模;日央行维持负利率并强调必要时加大宽松;美联储最新议息会议暂停加息传达鸽派言论,全年加息次数从前期的四次下调至两次等。此外,澳洲联储、韩国央行、新西兰联储等国家央行也均强调维持宽松政策的必要性。

可以说,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金融市场不确定性较强的背景下,全球央行正在开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接力,这对稳定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是必要的。然而,宽松政策背后却有些奇怪的现象:如日本央行负利率;欧央行降息之后,对应的日元、欧元反而大涨;全球投资者避险与恐慌情绪空前加大。这说明货币政策或许有不可承受之重,若要真正走出危机泥潭,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各国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将是无法回避的。

全球货币政策边际效用递减

从经济基本面情况来看,今年1月IMF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从3.6%下调至3.4%,OECD则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3%下调至3.0%。其中,美联储加息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好坏参半,企业利润下降明显,就业数据虽然良好,但仍属滞后指标,制造业与出口难以承受过强美元;欧洲、日本抗通缩压力较大,前期德国银行引爆风险,日本出现负利率后,日元反而走强,均显示全球投资者风险情绪加大。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