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CBAM下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建议
发展碳市场是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挑战的重要手段。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上线以及深入发展,我国也将逐渐形成以碳市场为主的碳定价机制,为我国企业应对CBAM带来的挑战提供有效工具。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CBAM对我国碳市场的潜在影响,提出全国碳市场发展的建议措施,以进一步防范对外贸易风险、化解全球气候治理问题对我国贸易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
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建立和完善碳市场是我国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13年起,7个省市碳交易试点陆续启动交易,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经验、探索道路。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标志着我国碳市场交易从试点走向全国统一,未来中国碳市场格局将是以全国碳市场为核心、区域碳市场为辅助、自愿减排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碳市场体系。
目前,全国碳市场和试点区域碳市场并行。全国碳市场在整体框架设计上,充分吸取各个试点区域碳市场的经验及特点,于2020年12月30日出台了配额分配方案,明确了首个履约年度覆盖电力行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纳入标准为2013—2019年任一年度排放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共计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首个履约年度配额实行全部免费分配,以减轻企业履约压力,同时采用基准法核算各单位应得配额量,第一个履约周期履约率为99.5%。交易情况方面,自启动至2022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30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5亿吨,累计成交额85.59亿元。2022年9月30日的收盘价为57.50元/吨,较2021年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9.80%。超过半数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了碳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