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中国银行体系的短板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10期 作者:宗涛 编辑:张美思
如有更多的中小银行能在服务小微企业的主业中深耕细作,将有利于实现小微企业和中小银行的良性共赢发展。

中国的中小银行,数量相当庞大: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共有约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中小银行数量增加更快,村镇银行已发展到1400多家,同时还新设立了10家左右的民营银行。问题是,本应专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似乎没能很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偏离主业的情况较大银行更为严重,这是中国银行业的短板。究其根由,主要是没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得中小银行缺乏与当地经济紧密相连的内在基因。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理财等资管产品的扩张速度要快于大银行,同业业务占比也明显更高,很多中小银行的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不足50%,资金来源高度依赖金融市场,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而在资产运用中,部分银行贷款业务占比不足30%或更低,而大部分资金则运用于影子银行类业务。

笔者2013年在德国调研时,德国中央银行一位官员向我们介绍说,德国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较为完备,因而听不到中小企业抱怨融资难、融资贵。在德国,除德意志银行等少数大型商业银行外,从储蓄银行到州立银行,从复兴信贷银行到担保银行,再到合作银行,无不把中小企业业务视为重点。

以储蓄银行为例。储蓄银行是德国重要的零售银行,服务范围涵盖了除投机性业务外的所有零售业务。德国法律将储蓄银行明确定位于确保向当地个人、中小企业及公共部门(包括低收入家庭或小微企业)提供广泛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据此,即使在私人银行不涉足的偏远和低收入地区,也能获得储蓄银行的基本金融服务。德国法律还规定,储蓄银行要运用其净收益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赞助慈善、文化、体育、科研、环境及商业发展项目。所有当地居民(包括游客)都能从这些资金使用中获益。而这些资金的年使用额达5亿欧元以上。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