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金融

展开国际业务新画卷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1期 编辑:荣蓉 王莉
真实、合理、规范的企业贸易和投资活动,是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亦是其健康发展的保证。

2018年,国际业务的发展前景将会如何,有哪些经营亮点与风险控制点?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信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刘泽云。刘泽云认为,伴随全球贸易回暖、欧美经济复苏及大宗商品价格企稳,我国一般贸易项下进出口仍将保持缓增态势。同时,新的一年也是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局的第一年,“一带一路”倡议已渐入佳境,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亦层出不穷,新的经营环境为国际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他也强调,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灵魂,是抵御未来发展中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随着外汇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完善,外汇业务中的内控合规也愈显重要与复杂。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真实、合理、规范的企业贸易和投资活动,是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和健康发展的保证。

中国外汇:党的十九大要求,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当前防控金融风险为要务的经营环境下,银行应如何正确看待国际业务创新中的相关风险?

刘泽云:近年来,国际业务的内涵和外沿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受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发展以及进出口出现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逐渐显现,国际业务条线也承受着较大的风险管控压力。特别是国际业务存在跨市场、跨币种的特点,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和风险。我们的体会是:银行在高度重视创新工作的同时,必须强化风险管控。以中信银行为例,我们在总行层面成立了创新工作委员会,着力推动产品、流程、模式、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采取全流程风险管理策略,确保业务合规。

首先,构建国际业务创新的顶层设计。主要从组织架构体系、政策制度、业务模式、产品流程、系统开发等方面统一做好规范,重点抓好制度、流程、产品、系统、风险五个方面。对于国际业务产品创新,推行集中审查、集中审批、集中放款、集中贷后管理的“四个集中”,并按照全行创新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对产品的流程、管理、风险防范进行充分论证之后再加以推广,以切实防范国际业务信用风险。

其次,发挥第一道防线职能,做好全流程风险防控。在业务办理前,须遵循“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和“尽职审查”的原则,切实履行对客户国际业务背景真实性的尽职审查义务,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除了落实“展业三原则”之外,还要重点关注业务本身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严格审查相关单据和资料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根据离岸和在岸市场形势的新变化,以及资金跨境流动的新趋势,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和风险防范措施,以规避跨市场业务带来的风险。在业务办理后,要联合经营机构做好客户的贷后管理,特别要关注不同市场之间利率、汇率的变化,加强业务存续期的市值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

再次,强化对国际业务创新产品的合规性审核。合规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底线,也是业务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业务具有跨市场、跨币种、链条长的特点,且相关政策变化较快,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合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要明晰各条线、各岗位的合规职责,加强制度管理,加强对政策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及时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并持续通过考核、培训等形式传导内控合规要求。

中国外汇: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有哪些新趋势,商业银行应如何根据市场新需求,为跨境投融资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刘泽云:在国家积极引导和支持下,依托“鼓励发展+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以及事前引导、事中管理、事后评估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将会继续保持良性、健康的发展。这也有利于加深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通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投资目的国的人民福祉,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基于此,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国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以及具有真实需求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已上升至全球第六位,但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仍然偏低:对外投资存量与GDP比例仅为11.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未来仍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

鉴此,中信银行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符合政府引导方向的对外投资活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海外网络布局,发挥集团协同优势,打造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对外开放。

一方面,中信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包括结算、融资、利率汇率避险等在内的全流程金融服务。针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从前期政策咨询、交易对手信用评估,到交易过程中的资本金购汇、汇出等,提供完善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并购贷款、项目贷款、跨境银团、出口信贷等产品,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一些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大、期限长、结构复杂的特点,中信为其提供远期结售汇、汇率/利率掉期、期权等资金交易产品,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可能存在的汇率、利率风险。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团“金融+实业”全牌照的协同优势,以中信平台为依托,满足企业对外投资的全方位需求。在金融板块,与金融系兄弟公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企业提供涵盖“商行+投行”“表内+表外”“境内+境外”“股权+债权”的最佳融合融资服务;在实业板块,中信集团已覆盖了国民经济的60多个行业,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多有布局,如中信建设、中信资源、中信重工等。我们可以通过“金融+实业”的“联合舰队”,伴随企业一同“出海”。

另外,我们还紧跟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海外网络布局。截至目前,中信银行子行中信银行(国际)在全球有40余个海外网点,子公司中信银行(投资)在中国香港拥有多个投行牌照,目前中信已启动中国香港、伦敦、悉尼三家分行筹建进程,2017年年初,还收购了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子行。依托这些平台,近年来,中信银行的跨境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2017年上半年,跨境融资金额超过了2000亿元。

中国外汇:“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项目机会。银行如何在其中做好相关的金融服务与创新工作?

刘泽云: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经过近四年的扎实推进,成果丰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关注。其所鼓励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对银行的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一带一路”项目往往周期长、金额大,加上各国的国情不一,因此需要银行在业务结构、期限、币种等各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完善海外网络布局。根据我们的经验,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组合产品的创新和运用。一方面,银行要加强与非银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体系以外的其他企业的合作,将银行信贷资金与基金、信托等形式的融资手段进行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在银行内部,要搭建“结算+融资+交易”“表内+表外”等组合产品体系。例如可利用“出口信贷+非融资性担保+汇利率避险”组合产品创新,提升“一带一路”综合融资服务能力。此外,中信还围绕“走出去”客户的真实需求,帮助企业规避跨币种带来的汇率、利率风险,进一步推动外汇期权、利率掉期、货币掉期、自贸区FT外汇交易等产品的开发和运用。

其次,完善“一带一路”海外渠道和网络布局。截至目前,中信已与“一带一路”55个国家共计554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合作关系,主要集中在东盟、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区域,重点满足企业在信用证、保函、福费廷、银团等跨境贸易及投融资领域的金融需求。

2017年,中信与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签署股权交易协议,联合其他中方投资人共同收购了其全资子行阿尔金银行60%的股份。未来,中信银行将利用哈萨克子行平台,大力拓展辐射中亚等“一带一路”重点地区的能源开发、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承包和成套设备出口项目,积极服务相关中资企业“一带一路”业务的发展。

第三,在防范金融风险上,中信积极做好国别风险管理工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国家设置严格的敞口限额,并采取动态管理及时进行更新;加强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共享针对重点国家的政治、经济动态以及具体项目的信息;充分利用中信海外代理行网络和分支机构,联合境内经营机构,做好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全方位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外汇:中国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市场主体对于未来的业务发展也寄予了很高的期待。您怎么看2018年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

刘泽云:自2009年开始,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在此期间,国际化进程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包括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交易货币、投资货币以及储备货币。对此,中信银行积极应对,结合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肩负的不同职能,布局跨境人民币业务。

首先,经过多年发展,人民币已逐步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2016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6大支付货币。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信亦将顺应“走出去”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大型设备出口等领域的结算需求,进一步拓展中信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以及服务贸易项下的结算业务。

其次,离岸人民币市场得到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功能不断增强。目前在境外已形成了以中国香港为主,多点并行的境外人民币市场。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扩大,可交易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包括存贷款、债券、股票、外汇衍生产品等。近年来,中信银行秉承人民币离岸的布局,不断完善海外网络建设,除现有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外,还在积极筹备设立伦敦分行、悉尼分行。未来,上述机构也将积极广泛地参与离岸市场交易,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繁荣发展。

第三,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功能不断深化。人民银行陆续发布了鼓励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相关政策,并与香港金管局联合推出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中信银行作为监管机构指定的首批20家“债券通”业务做市商之一,积极联络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市场交易。此外,中信积极营销离岸各类市场主体赴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协助境外企业在境内开展人民币直接融资。2018年,中信银行将进一步围绕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不断强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在跨境投资领域的创新,进一步发挥人民币的投资职能。

第四,随着人民币正式纳入SDR(特别提款权),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功能逐渐显现。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肯定。中信也要紧跟人民币国际化布局的步伐,利用人民币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契机,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创新发展。

中国外汇:业务的变化源于客户需求的变化。2018年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如何跟随客户需求开拓新的“蓝海”?

刘泽云:2018年,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应以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为指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一是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满足客户在对外投融资方面的需求。随着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和产能合作日益密切,这将为我国对外投资与合作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会带动投资规模和新签合同整体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因此,要及时抓住该领域的战略机遇,并顺应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改革深化和人民币汇率趋稳等大趋势,紧跟我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管导向,严守政策底线,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积极鼓励领域的跨境投融资业务。

二是要围绕支持实体经济,满足客户对外贸易方面的需求。基于全球贸易回暖、欧美经济复苏及大宗商品价格企稳,预计2018年我国一般贸易项下进出口仍将保持缓增态势。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满足企业有真实背景的融资需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确保收益的前提下,服务客户国际业务结算、融资和交易需求,并将普惠金融、绿色信贷作为重点,加大融资投放力度。

三是围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客户的发展需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新信息技术的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将会出现跨越式增长,成为我国贸易新的“蓝海”。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