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一带一路” 保函同行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21期 本刊记者:王莉
银行在办理保函业务时,应厘清交易结构,遵循业务的风险控制规律,合理设计保函条款。

“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当前,“一带一路”的发展为银行带来了巨大商机,对保函业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和涉外承包工程使用的保函外,有的境外并购、股权收购项目也需要境内商业银行出具保函,以证明担保收购方的付款能力。这些项目往往金额巨大、结构复杂。那么在业务发展中,该如何在合规与规避风险中创新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际商会(ICC)银行委员会保函工作组专家、国际商会(ICC) DocDex专家朱宏生。他认为,商业银行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应厘清基础交易和担保交易结构,遵循保函业务的风险控制规律,合理设计保函结构与条款。切不可疏忽大意,埋下风险隐患。

《中国外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会越来越多。就保函业务而言,您认为在业务拓展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朱宏生:一是要符合照国家政策导向。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7〕74号)的要求,重点支持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技术标准输出的境外投资等;应谨慎介入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限制开展的境外投资;避免介入运用我国禁止出口的技术、工艺、产品的境外投资等国家禁止开展的境外投资项目。

二是要对保函开立主体的信用风险、项目所在地的国家风险,以及项目本身的履约风险进行充分调查,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中介结构进行深入调查,合理管控保函的授信风险和国家风险。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