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理想何以三旬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2期
作者:
编辑:张美思
理想,可能会被现实磨平棱角;但它不仅不会真正老去,而且会因岁月的淬炼变得更加充满生机。
没有对比就看不到距离。又到毕业招聘热季,我在北京和香港都面试了一些年轻人。闲聊之中,我对两地年轻人在理想层面差别的认知越发清晰。
两地的年轻人,能力日益趋同,简单说,都十分优秀。然而能力之外,气质却存在差别。尽管他们都展现出对工作的渴望,都不吝于表达对努力的认同,但渴望和努力的背后,理想的含量却不尽相同。香港学生大多更为内敛,对工作的渴望之中隐隐夹杂着丝丝缕缕的焦虑,理想的成色几乎淡不可见;北京学生大多更显开放,对职业的规划之中能看到星星点点的自信,理想的成色更加浓重。
对比之下,北京的年轻人更有理想,这个结论起初让我有些困惑。因为在代表年轻人思虑的中国内地民谣中,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对理想的嘲讽、怀念和叹息。
唱“理想”的民谣歌手真的很多,几乎不用在脑中搜索,我就能轻易想起赵雷和陈鸿宇,因为他们各有一首以理想为名的歌——《理想》和《理想三旬》。这两首歌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赵雷在他的歌中撕心裂肺地问“理想今年你几岁?”,而陈鸿宇在他的歌里回答“理想三旬”。这一问一答之间,是理想和现实碰撞过后心有不甘的屈服,并带着激情退却的无限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