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做实项目融资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24期 作者:孙晔 张嘉 编辑:刘丽娟
项目融资涉及项目公司、发起人、贷款方等多重主体。如何通过商业模式与合同安排防范项目风险,保证项目本身的可融资性,就成为项目融资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在“一带一路”战略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工程企业不仅承包海外大型基建项目,还积极投资海外基建项目。在其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当地的项目发起人的信用评级普遍相对较低,无法提供令银行满意的信用担保;二是国内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偏高,对于为项目借款提供财务担保态度日趋审慎。这种情形倒逼中资银行对项目本身的质量投入更多的关注,以保障贷款安全。而这也间接促进了项目融资在实践中的运用。然而,将项目与项目公司背后的母公司进行风险隔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融资,并非易事。由于项目融资模式涉及项目公司、发起人、贷款方、政府部门、EPC/运维承包商等多重主体,结构较为复杂,如何通过商业模式与合同安排防范项目风险,保证项目本身的可融资性,就成为项目融资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项目融资VS公司融资

所谓项目融资,是指贷款人向特定的项目提供债务融资,并以该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主要偿债来源的融资形式。项目融资是国际上大型基础设施及能源项目建设的一种常用融资方式。近几年来,我国主要的石油企业参与了一系列涉及海外上游油气资产与中游基础设施(例如管道、港口、LNG加工厂)一体化开发的项目,其中的中游基础设施部分,会大量采用项目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是与公司融资相对应的概念,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还款义务主体和还款资金来源(见附表)。一般来说,项目融资的项目结构更为复杂、前期成本更高、谈判时间更长。这也是采用项目融资模式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