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资金融通筑梦“新丝路”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24期 本刊记者:王亚亚
在融资策略上,应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各自的特点,同时带动更广泛层面的商业性资金,通过“编队出海”,实现收益可期、风险可控。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向纵深的推进,为中资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2016年,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力:在欧元区,面对当地企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运营受阻、企业出售资产意愿强烈所带来的机遇,中资企业跨境并购异常活跃;在中东、中亚以及非洲地区,中资企业以成功突破埃及市场为标志,项目拓展已逐渐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

当前,中资企业“出海”的力度与强度前所未有。然而,融资难、资金管理能力弱,仍严重制约着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先导项目——众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均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并因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限长、风险因素多、风险缓释手段不足而面临多项资金管理工作挑战。为此,国内商业银行、信保机构也在积极探路,以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在业务组织模式上,国内传统金融机构不断跟进企业实际需求,在内部组织架构、项目开发流程、风险管控手段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水准;在融资产品开发、融资方案创新方面,各大金融机构根据公司需求以及项目特点,一方面引进更多的国内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对接。中资金融机构跨境业务创新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作为中资银行代表,工商银行旗下的专项融资部以海外投融资和跨境资本运作为核心,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探索“一站式”满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的各类金融需求。工商银行专项融资部不仅设立了全球电力融资、全球资源融资、全球交通基建融资、全球制造与租赁融资、国际银团与跨境并购等针对特定行业的融资团队,还建立了覆盖非洲、亚洲、拉美、欧亚等重点新兴市场的多个国别开发团队,并配套全球资产交易、跨境组织推动、业务组织管理等金融服务,对中资企业在“走出去”“一带一路”项目上的多方位需求探寻多角度的满足路径。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