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监管研究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23期 作者:许涛 编辑:靖立坤

自2015年下半年起,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从中反映出跨境资金流动的一些新情况。在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如何控制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成为监管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模型的出发点,通常是经济主体的差异性。受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风险偏好不同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经济主体对待特定冲击的反应迥异,从而为国际借贷跨期交易提供了必要性(Forbes与Waarnock,2011)。在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国内外文献中,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厘清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以及比较其相对重要性。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对国际资本流入驱动因素的识别,有助于增强应对资本流动措施的有效性。如果驱动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拉动因素,那么资本流入国能够通过国内政策调整来管理国际资本流动;而如果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推动因素,那么一方面资本流出国应该实施更负责任的国内政策以及降低其负面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资本流出国与流入国之间应该加强政策协调。Reinhart与Montiel(2001)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拉动因素主要包括高利率、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外部融资需求、汇率制度与制度质量等,而国际资本流入的推动因素则主要包括国际机构投资者的高风险偏好、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低利率与国际投资者的资产多元化等。

Forbes与Warnock(2011)更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其推动因素主要分为五类:一是通常由技术性冲击或灾害概率变动引发的全球风险偏好的变化;二是全球流动性与全球杠杆率的变化;三是全球利率的变动通过资产组合渠道或违约概率渠道销售资本流动;四是通常由全球生产率冲击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五是各类危机的传染效应。而拉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一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深度与脆弱性;二是该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以及与全球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三是一国财政状况与债务风险;四是受生产率冲击或其他因素冲击导致的经济增长率变动与信贷周期。IMF(2011a)同时通过两个维度(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来划分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与流出的驱动因素。在推动因素中,周期性因素包括美元低利率、全球高风险偏好与发达经济体央行扩张的资产负债表,而结构性因素包括国际资产组合多元化与发达经济体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在拉动因素中,周期性因素包括高商品价格、流入国高利率与流入国低通货膨胀率,而结构性因素包括流入国资产负债表的改善、流入国经济增长率以及流入国高贸易开放度。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