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人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来源: 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6年第4期 作者:选编自《搜狐历史》

在古代,谣言包括造谣和传谣,人们把造谣简称为“谣”,把传谣简称为“诼(zhuó)”,合在一起叫“谣诼”。《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言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花样百出。与现在利用网络造谣、传谣不同是,在古代谣言相对成熟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中,最常用的是童谣、谶纬等形式。古人认为“童谣之言,将有徵於此”,“徵”即征兆, 主吉凶,代表着某种预示。有心造谣者炮制出形似儿歌的谣言,然后教给孩子广泛 传唱,以实现其蛊惑人心的目的。

古代谣言曾一度被合法地不断制造和印刷(传谣)。在当时监察御史等言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通俗来说就是无论言官所说的是否是真的,言官不用对其言负责, 即造谣者无罪,而被言者必须“足戒”,若不服,就要自我辟谣,拿出辩驳的有力证据来。如南宋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风闻言事”,指控朱熹十宗罪,无一罪有真凭实据,件件皆属“风闻”。而朱熹对这种谣言不屑一顾,无心辟谣,致使其的理学思想被诬为伪学,朱熹本人亦被赶出朝廷。

秦汉年间还有一种披着儒家经宜外衣的谶纬,由于谶的外包装是纬(儒家经义),使得本是空穴来风的谣言,听起来更具迷惑性,由不得听众不信,其“指南”效果十分惊人。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这也是典型的谶纬。秦始皇理解反了,派大儿子去灭胡,最终,在小儿子胡亥手上断送了大秦江山。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