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读者从哪里淘得图书?
近日,电影《哈利·波特》中饰演赫敏的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在地铁上“丢书”,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这一风潮很快传到了中国。一些明星名人纷纷参与中国版“丢书大作战”,把10000本书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上。一时间读书又成为热词。那么民国人如何阅读?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国书业中心,抗战前,上海出版图书的品种占全国的90%以上。本文以上海读者为例,回答民国读者读什么书、他们的书从哪里来的问题。
1905年,上海书业公所和上海书业商会的成立,标志着上海新书业的形成。民国以后,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大东书局、世界书局等几十家新书店纷纷开业,大小书店几乎遍布上海各个区域。1935年,上海市教育局第四科通俗教育股编辑的《上海市书店调查》,记载了当时共有书店261家,除了近30家专营旧书的书店外,多数书店兼顾发行、经售各类新书等业务。经营的书籍包括经史子集、医药卫生、文艺小说、图画及西文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图书读者其图书的主要来源非买即借,很少存在高级知识分子间互相赠与图书和从读书会中获取图书的情况。他们从书摊、书局、图书馆等场所获取图书,这些场所分布于城市当中,共同构成了上海图书读者的阅读场所。小书摊广泛散布在城市各个区域,多数书店和图书馆位于商业中心,便利的交通和兴旺的人气为书业创造了商机。
位于福州路上的书店有40多家,还有多家书店在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这些靠近福州路的地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书店逐渐集中聚集在河南路、福建路之间的福州路一带, 福州路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街。福州路作为文化街肇始于1861年,墨海书馆迁入福州路附近的麦家圈。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这三家规模最大的书店和扫叶山房、千顷堂、文瑞楼、鸿宝齐、广益、会文堂等老字号书店均开设在福州路及其周边区域。除了福州路作为各类图书的集散地外,部分专业书店分布在城市不同的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