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去产能之惑

来源: 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6年第4期 作者:伍戈 王璐
行政色彩太强的去产能,不利于微观市场主体的自我修复与周期运转,僵化的供需矛盾容易引起经济大起大落的轮回。

随着9月份PPI实现了连续54个月下跌以来的首次“转正”,各界开始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有了较大改变,经济前景似乎乐观了许多。市场普遍认为,产能过剩行业景气度的回升对PMI、PPI等关键数据的好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仔细观察产能过剩行业,今年跌宕起伏的市场行情不禁让人疑惑重重:去年年底,煤炭、钢铁等价格还处于历史低谷,企业盈利艰难,市场哀声一片,但今年以来尤其是最近数月的价格却一路强劲飙升。在中央去产能的政策背景下,相关行业竟然出现“产能越去、产量越增、价格齐飞”的怪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部门时而限制开工天数,时而要放开产量供应;时而积极贯彻去产能,时而又要搞产品限价。“左手限产、右手限价”,如此频繁的反复调整似乎造成了企业预期的些许紊乱,影响了市场价格信号的正常释放。更重要的是,在此情形下各界对未来经济企稳回升的力度及持续时间产生了更多困惑。上述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何种力量在发挥作用?如何正确解释上述矛盾与困惑?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研判未来宏观大势是至关重要的。

供求背后:有形之手 VS 无形之手

仔细观察本轮PPI和PMI等景气指标的拐点,我们发现大致都出现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其与钢铁、煤炭价格的拐点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见图1、图2)。通过进一步观察PPI的分项指标可以看到,本轮PPI反弹回正主要是由生产资料而非生活资料、重工业而非轻工业产品拉动的。作为重要的上中游产品煤炭和钢铁而言,其对生产资料和重工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初步判定,近期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是,前期产能过剩的中上游重工业品的价格上涨带动了PPI回升,从而提振了PMI并释放出经济企稳反弹的信号。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