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货币的百变“面具”

来源: 《金融&贸易》2018年第4期 作者:李晓巧

古今中外,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同时,其也是推动人类商业交换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贝、珠、玉、鹿皮、金、银、铜、纸币乃至于粟帛等实物都曾作为中国古代的货币来流通。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所以,从古以来的货币,繁杂多变,不同时期,甚至同时期,货币都会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人们眼前,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使用金银了,其历史可以远溯到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我国古代通常的说法是,金有三品,分别为:黄、白、赤。虽都名为“金”,实际上分别对应于现在意义上的:黄金、白银、铜。其中“金”有三等,黄金为上品,白金为中品,赤金为下品。可见,很久以前,古人就推崇黄金。

到了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姬诵统治时期,政府确立了九府圜法制度,规定:“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黄金已是当时的交易媒介物,与铜钱并行,为法定货币。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