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16世纪欧洲人笔记下的明朝

来源: 《金融&贸易》2018年第2期 作者:张嵚

十六世纪的明朝是什么形象?这一话题充满争议。有一类史料相对客观:那就是曾在16世纪时造访明朝的欧洲人写下的笔记。以他们的中立视角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近代中国人想象的明朝。

在十六世纪欧洲人的记录里,明朝城市的最直观印象是“大”。以明朝嘉靖三十一年曾旅居广州的葡萄牙人克鲁士的话说:“中国比听起来要大得多。”比如他所在的广东省,每个小镇都像城市一样“极壮丽”。广州的郊区都是“幅员可跟里斯本相比”。

而比“大”更叫克鲁士流连忘返的是明朝城市“人口繁庶”的生活。广州普通百姓的家居装修都到了“令人惊羡”的程度,家家都是清雅的家居布置,房屋十分清洁,家具非常精致。每到夜晚时,河边更常有“文艺青年”吟诗奏乐。有时克鲁士也常带着乐器跑去凑热闹,跟新认识的广州青年们合奏一曲,场景其乐融融。

同样是十六世纪的万历年间,西班牙使者拉达在福建的城镇里,看到了明朝城市里宽到“15骑可以并行”的街道,还有绿树成荫的城市。城市不但卫生清洁特别好,而且还有叫西班牙人连呼不可思议的“养济院”,可以收留乞丐和残障人士,还有“充足的大米供应”。市面上鱼肉的价格都很便宜,花一点钱就可以吃到丰盛的宴席。如此国度,简直是“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