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二元悖论”还是“三元悖论”

来源: 《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6年第3期 作者:伍戈 陆简
如果避险情绪较弱时,“三元悖论”总体依然成立,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能会有所削弱;如果避险情绪较强时,货币政策甚至可能完全失效,这时就表现出“二元悖论”的规律特征。

“三元悖论”是开放宏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框架。该理论框架认为,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者至多只能择其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要想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元悖论”中所称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能独立地影响经济运行,并最终有效地影响产出),就必须增强汇率的灵活性。长期以来,这一分析框架深刻影响着宏观决策者的政策思路。然而,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三元悖论”框架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例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Rey(2013)提出了所谓“二元悖论”的新观点,即资本自由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可兼得,而与该国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无关。其政策含义似乎具有颠覆性,意味着除非对资本账户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制,否则一国难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理论分析

“二元悖论”是否真的成立呢?Rey的结论是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实证结果)得出的,而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却并未被详细阐明。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逻辑,这就使得“二元悖论”似乎不如“三元悖论”那么容易让人信服。对此,我们试图弥补这一缺憾,对“二元悖论”的成因提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假说,并采用了实证方法进行检验。具体理论分析如下。

通过对比“二元悖论”与“三元悖论”的具体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浮动汇率国家是否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这一关键问题上。“三元悖论”认为,浮动汇率国家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独立性,其逻辑是:浮动汇率制国家没有被动吞吐基础货币来稳定汇率的“负担”,因此货币政策相对会更加独立。比如,当浮动汇率制国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国内利率一般会随之下降,进而加大境内外利差,资本不断流出,从而导致汇率贬值。在这个传导链条中,利率下降和汇率贬值都会促进经济增长,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如果现实中有一个新的因素阻碍或者逆转了上述“三元悖论”传导链条中的某些环节,那么该因素就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形成所谓的“二元悖论”。通过近年来的观察,我们认为,这个新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全球避险情绪。通常地,可用VIX 指数(CBOT Volatility Index)来测度投资者的避险情绪。该指数由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于1993年推出,根据标准普尔500指数期权隐含波动率加权平均后计算而得到。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