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匹配“走出去”的风险与收益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5期 作者:薛春风 编辑:王莉
银行在积极拓展“走出去”业务的同时,应对国际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将进一步鼓励中国企业全方位、多领域对外投资。这对于推动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掘区域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与挑战。银行可通过不同策略的选择,在规避业务风险的同时取得更大收益。

策略一:实施客户跟随策略,择优支持优质企业。在中国企业进入大规模“走出去”扩张的新时期,商业银行应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走出去”。为此,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和管理架构等方面应紧紧围绕客户需求,简化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通过增强海外和国内业务的联动,支持、推动境内企业跨境并购业务。要聚焦重点行业,侧重支持国内急需的矿产资源、能源行业领域,以及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信、航空运输、医药制造、金融、租赁、文化、旅游等投资增长较快、发展前景向好的行业,为优质企业提供境内外一体的链式金融服务。银行内部应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加强条线职能和区域中心建设,实现海内外机构一体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以增强对企业“走出去”全流程的服务能力。

策略二: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需求。未来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放开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将形成一个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和交易货币的,面向全球、高度开放的在岸国际金融市场。银行应拓展海外市场,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吸收大量海外人民币存款,并带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及海外人民币的兑换、存款、贷款、资金等各项海外人民币业务发展。同时,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增加小币种对人民币的直接报价,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多样化需求;推进“走出去”企业在贸易、融资等领域采用本币进行结算,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把握中国与各国家地区货币互换机制,启动货币互换资金,支持双方企业“走出去”,把握“一带一路”国家对人民币接受程度较高的优势,加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使用。

策略三:开展跨境融资服务,拓宽国际化业务优势。企业“走出去”后,在境外银行往往没有信用记录,向境外银行融资存在困难。因市场变化、产能调整等因素产生的流动性资金需求、投资资金需求等,要靠境内企业的后续融资来满足。商业银行应持续跟踪企业跨境生产经营、投资并购和转型创新等不同特征需求,完善全球统一授信制度,建设推广公司金融客户全球服务平台。要利用资源支持性结构融资、跨境并购融资、境外项目融资、对外工程承包融资、内保外贷、跨境人民币融资等“走出去”产品。加大贸易融资类产品的推广力度。要积极运用出口订单融资、出口保理、国际信用证和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产品工具,积极支持机电设备出口、境外承包工程等,解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打造多元化结构型融资模式。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