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从全球宏观审慎浪潮看中国金融监管变革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5期

次贷危机后,在席卷美、英、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监管框架变革中,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以宏观审慎为核心,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持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稳健、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为主线的监管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目前仍延续“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全球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浪潮的冲击下,中国金融监管又会发生怎样的变革?

钟伟:金融审慎监管历来受到重视,其中既包括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主线的宏观审慎监管,也包括以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全面风险管理为主线的微观审慎监管。人们通常认为,宏观审慎是央行的职责,微观审慎是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架构的变化,是否折射出传统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也许存在着监管摩擦或空白区域?

徐高: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着日趋明显的监管空白区域。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宏观审慎监管者难以掌握微观状况,而微观审慎监管者又难以看出微观信息中蕴含的宏观风险。这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以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让金融体系变得更为复杂,导致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传递更加迅速。微观审慎面向单一金融机构,以大数定理为基础的监管逻辑因此受到严重挑战。举个例子,某个金融机构可能持有多种风险暴露的头寸。正常状况下,这些风险来源之间的相关性很低,同时产生问题的概率并不高,因此一个相对较低的资本缓冲就足以维护机构的稳定性;但在非常状况下,风险则可能在金融体系内快速感染,在面对这种风险交叉感染局面时,单纯微观审慎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