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负利率”新常态?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5期 作者:王宇哲 张明 编辑:孙艳芳
面对疲软的全球经济和持续的通缩压力,负利率可能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

近期,日本与瑞典央行的非常规降息使得负利率再次受到全球的关注。2016年1月底,日本央行宣布对超额储备金实施负利率,成为去年底美联储加息以来首家宣布宽松的主要央行。2月11日,瑞典央行将回购利率从-0.35%进一步下调至历史新低的-0.50%,隔夜存款和隔夜借贷利率也同步降低。在此之前,丹麦、欧元区、瑞士三家中央银行已经实行负利率政策。全球负利率时代的大幕似乎已经揭开。

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产物

负利率政策是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产物。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恢复实体经济并遏制通缩,主要发达国家大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世界经济整体进入低利率时代。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长期置于0至0.25%的最低水平,并连续实施量化宽松,尽管从去年底开始加息,但预期利率曲线仍十分平坦。英格兰银行于2009年3月下调利率至0.5%,并维持至今。受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央行从2014年6月起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自2010年开始,日本央行将无担保拆借利率维持在0.05%—0.1%的极低水平,近期则继欧央行之后成为另一个实施负利率的主要央行,标志着实施负利率不再是央行中的特例。

将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银行把钱存在央行需要付出成本。实施负利率最大的风险是经济体中发生大规模现金使用的情况,但这往往很少出现。因为对于大型金融机构和大额资金而言,使用现金的成本很高,而个人储蓄账户的利率则一般位于零利率上方。因此,理论上来说,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央行只要将利率水平维持在一定阈值之上(绝对值低于持有和使用现金的成本)就不会导致银行囤积现金的行为。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