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及实践评估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5期 作者:谭小芬 编辑:孙艳芳
虽然从实践来看,目前负利率政策起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长时期的负利率政策产生的风险很大,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政策利率多数处于极低水平,甚至有多个经济体实施负利率。截止到2016年2月23日,全球有丹麦、瑞士、瑞典、欧元区和日本五家中央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征收负利率或者是将主要政策利率目标降低到零以下。从这些经济体来看,其实施负利率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抑制资本流入,降低本币升值压力,如瑞士和丹麦;二是应对经济衰退和通缩风险,如日本、欧元区和瑞典。到底什么是负利率政策?其威力真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理论基础、传导机制及潜在风险

负利率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德国经济学家Silvio Gesell,他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会有囤积现金的倾向,因此应该对现金征税。后来的凯恩斯也对此表示赞同,认为人们如果拥有太多现金而不愿意扩大消费,就可能导致流动性陷阱;他还指出,随着更多资金被窖藏起来,会对经济的改善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要避免人们大量持有现金,就要对现金“征税”。

作为量化宽松政策的补充,负存款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而不是对储户征收的一种费用。它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将资金投放到市场,拉低市场利率,创造有利于个人和企业获得贷款的环境,以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起到提高通胀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传导渠道主要有四条:一是信贷渠道。负利率有利于银行减少超额储备,进而扩大贷款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但实施负利率后,如果商业银行将成本转嫁给客户,对零售存款也实施负利率,同时降低贷款利率,虽然会增加银行贷款,但也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相反,如果商业银行不向存款人转嫁成本,而是维持甚至提高贷款利率,则会降低贷款规模,削弱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二是资产价格渠道。负利率有利于降低资产现金流的折现率,改善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因而会提高资产的未来收益率。部分资金会进入资产市场,推动资产价格上升。三是资产组合调整和风险承担渠道。资产组合渠道就是鼓励银行放弃持有安全的政府债券而转投风险更高的放贷机会和资产,来弥补它们在息差上的损失,并向信贷匮乏的经济部门输送资金,降低风险较高的主权国家借款成本。四是汇率渠道。负利率可能造成投资者抛售本国货币,转而投向其他收益更高的海外资产,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可以增加净出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通过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来提升通货膨胀水平。但是,如果各国都试图进行货币贬值,就会爆发货币战争和竞争性的货币宽松。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