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实践

国内信用证与福费廷业务的合规管理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6期 作者:杭云 江信立 编辑:韩英彤
严格的贸易背景审查和单据审查可以防止欺诈和洗钱风险。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将合规审查嵌入业务流程,建立单据审查要点清单,完善资金回流预警监测机制,持续开展合规培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与金融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逐步向更加开放、透明、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国内信用证与福费廷业务作为重要的结算与贸易融资工具,凭借综合成本低、资本占用少、流动性强、风险低等优势,在支持企业融资和优化银行资产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合规问题也逐步凸显。因此,银行与企业必须增强合规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实现稳健发展。

 

业务发展与合规风险并存

1997年,我国借鉴国际惯例和国际信用证的框架引入国内信用证。2007年,基于国际信用证福费廷流程,国内银行向市场推出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产品。此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以下简称《结算办法》),显著增强了产品的结算及融资功能,推动市场规模逐步增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统计,2021—2023年主要银行国内信用证结算总量分别为1.88万亿元、2.43万亿元、3.03万亿元。在实务中,国内信用证受益人一般会向银行申请福费廷,国内信用证规模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福费廷市场的繁荣。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