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实践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的升级之路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6期 作者:薛键 任杰 编辑:韩英彤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从最初的“信用补位”工具发展为现在的“产融协同”枢纽,其演进过程中承载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层逻辑。

近年来,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贸易金融部门的主要产品之一,相关市场呈现“量增质变”的特征。在政策红利释放与科技深度赋能下,国内信用证业务规模持续扩张,资产流转效率、风险防控能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均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末,国内信用证业务累计开证规模突破4万亿元,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融资规模超3万亿元。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从传统纸质信用证的“单证匹配”到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代码履约”升级之路,成为观察我国贸易数字化跃迁的微观镜像。

 

兴起与爆发

国内信用证的产生和使用带来了贸易结算中的信用提升。国内信用证可对贸易双方提供双重信用保障机制,即通过银行信用替代传统商业信用,形成开证行第一性付款责任的风险缓冲,使得贸易合同纠纷大幅减少。国内信用证的应用也带来了融资便利。在国内信用证作为结算工具的贸易中,卖方可接续办理福费廷、议付等融资产品,提前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国内信用证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在市场化改革中的自我革新能力。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