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美元化”

“美元化”的全球实践与经验启示

来源: 《中国外汇》2024年第1期 作者:黄宇韬 熊爱宗 编辑:张美思
“美元化”作为货币替代的最显著表现,在过去几十年中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种特殊现象,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对此进行了政策实践。对“美元化”收益与成本的判断需结合经济体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

2023年12月10日,哈维尔·米莱宣布就职阿根廷新一任总统,称将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带领阿根廷走出泥潭。米莱在总统竞选阶段曾提出“废除本币、全面使用美元”的激进纲领,引起广泛讨论。发展中国家实施“美元化”并非首次。1999年1月,时任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废除本国货币、全面使用美元的方案。1999年7月,8个中美洲国家的财政部部长也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美元化”的利弊得失。以下笔者将对过去几十年间代表性国家“美元化”的实践进行回顾,并总结其经验与启示。

“美元化”的表现与动因

针对“美元化”的具体内涵,学界在本世纪初期就有过充分讨论。在广义概念上,“美元化”指的是美元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狭义概念上,“美元化”作为一种过程,指的是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政策,指的是主权国家政府让美元逐步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自动放弃货币或金融主权的行动。从深度与广度的角度看,“过程美元化”又可根据其在储蓄、定价、交易上的不同侧重点做进一步区分。世界银行从货币的不同职能出发,从三个侧面来定义“美元化”:“资产美元化”,即用美元替代本币行使货币的记账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等功能;“债务美元化”,即指一国国内银行或政府拥有大量美元债务;“完全美元化”,即一国放弃本国货币,转而以美元作为法偿货币。

在经济分析中,“政策美元化”受到更多关注,这也是本世纪初学界讨论的主要焦点。原因在于其是主权国家政府的自主选择,虽然也是对市场活动、经济压力采取的应对措施,但研究者能基于政府是理性人的假设而对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从而评估政策制定的优劣。当本国货币面临信任危机、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危机时,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寻找相对稳定和可信赖的外国货币来代替本币,以确保资产价值稳定和便利交易。如果把“美元化”程度用光谱进行区分,那么对某一经济体而言,色谱的一端为美元完全不起作用,而另一端为彻底“美元化”,即完全放弃本币。通常情况下两个极端情况出现的概率均较小,大多数国家的政策一般位于光谱两端之间,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