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水平开放

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本质在于“以改革促开放”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13期 作者:李晓 编辑:孙艳芳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以国内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项目走向开放,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国内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的结果。

自2018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进一步扩大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高水平开放以及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就是交易成本和市场主体正式或非正式进入的障碍很低,且具备深度、广度和恢复能力(弹性),使得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都可以有高效率的二级市场交易。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中国一定要走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道路,但关于金融开放的相关问题需要厘清。

中国走金融高水平开放道路的必要性

首先,金融开放与发展有助于增强中国与外部的“挂钩”、对冲逆全球化冲击。理论上讲,金融体系开放同贸易体系开放存在着很大差异:一方面,两者的竞争成本、风险不同,即贸易风险主要体现在个别产业部门,而金融风险则具有全局性,因而通过规则、制度建设来控制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贸易体系相比,有着更为明显的自循环特征。国际金融循环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与国际商品、服务交易有关的贸易渠道,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上,另一类是金融领域的自我循环,如国际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因估值效应引发的跨境资金流动等,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项目上。这意味着国际金融体系即便缺少了某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或能源实力较为强大的贸易国家,仍然可以顺利运作,相反,这些国家倘若缺少了外部金融支持,尤其是被赶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话,基本上就会失去在现行国际体系内获得贸易、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投资和产业链日益加剧的“脱钩”风险背景下,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开放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至少可以使得国际金融资本成为对冲外部风险的重要力量。

其次,金融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因在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其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积累到了必须予以正视和解决的程度。因此,它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非仅仅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迫不得已的手段。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