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专题
民营科技企业跨境融资实践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7期
作者:
编辑:靖立坤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将更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更好地利用境内外、离在岸市场,拓宽企业资金来源,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近年来,虽然国家相关金融部门都在大力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和考核政策,以及民营科技企业固有的风险,民营科技企业债务性融资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状况
融资难。民营科技企业相对而言,经营规模较小、净资产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采用净资产运营模式,可用于抵押和担保的资产不足,因而一旦出现重大经营风险,能获得清偿的部分小于国有企业。客观上,经营风险高于国有企业。银行因此会倾向于选择向国有企业投放信用贷款。监管上,银行在民营企业是否存在融资需求等指标认定上也相对更严格。
融资贵。一方面,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融资价格上具有主动优势,在面对风险与资本充足压力的情况下会将融资价格提高;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会对民营企业增加许多附加条款,如贷款配存、利息收入转为财务费用等变相加价行为,间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