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融资新政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发布《关于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银发〔2020〕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企业全口径跨境融资额度上限因此而提高至2.5倍净资产。3月20日,外汇局宣布扩展外债便利化试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在总结前期北京市中关村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广东及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市。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园区的外债便利化水平。对此,外汇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以下简称“北京外汇管理部”)及外汇局中关村中心支局对北京地区50余家企业进行了快速调查。调查显示,全口径融资新政可进一步便利创新型企业跨境融资,缓解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企业对此反响热烈。
全口径融资新政推行情况
民营、中小企业受益尤为明显
多家受访企业表示,新政的出台有利于境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使其能更好地利用境内外、离在岸市场,拓宽企业资金来源,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已有多家中小企业通过此项政策受益。某互联网医疗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骨科领域的集教育培训、精准推广、手术诊疗、耗材集采、临床科研于一体的“一站式”医疗平台。基于企业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集团自2015年起从境外融资,金额合计超10亿元。但其境内公司仍处于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阶段,利润较少有时甚至出现亏损。而由于企业净资产规模小不能从境外借入足够的资金,企业发展面临瓶颈。企业资金部负责人表示,企业现有净资产6000余万元,64号文出台前,最多可借入8000万元外债,无法弥补企业运营资金的缺口;64号文实施后,企业可借入外债规模达到了1亿元,已基本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企业进行投资并购、技术研发等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