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1期 作者:张瑜 付春生 编辑:孙艳芳
未来,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可从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开放顺序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等层面推进。

我国证券市场自1990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29个年头。随着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渐完善,证券市场在实体经济融资、公司治理优化和投资渠道拓宽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则稍显滞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市场完善和外部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与韩国、日本与中国台湾在20世纪后半叶经济腾飞历程的前半段十分相似,且在金融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因此,在证券市场开放方面,后者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在总结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证券市场开放得失的基础上,探究未来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发展方向。

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证券市场开放的得与失

一是丰富的资金来源,提升股权融资比例。权益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相比于银行信贷和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不会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不会增加股东因债务高悬而产生的道德风险,所筹资金没有定期偿还的压力,资金使用成本更低。开放证券市场引进外资,可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拓展公司融资的资金来源,减轻负债压力,改善公司的资产结构,使权益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台湾在推出QFII后,股权融资比例总体呈较快上升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30%左右,提升至市场完全开放后的50%。在内部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外资流入为中国台湾上市公司提供了大量发展资金,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是完善证券市场定价和资源配置功能,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伴随证券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流入会持续优化投资者结构,打破市场封闭带来的不合理溢价,股票价格对信息的反应也更加充分,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更趋完善。随着机构投资者比重的提升,股市博弈从以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博弈为主,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相互博弈为主。机构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加及时准确,对市场和公司的分析更加深入。依靠资金和信息优势、舆论引导和粗略分析来赚取高额投资收益逐步成为过去,收益将主要取决于机构间投资理念、投研功力和交易策略的比拼。股价更能够反馈真实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公司的经营能力,市场会更加理性,权益市场因此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以韩国为例。证券市场完全开放后,外资流入韩国,机构投资者比重迅速提升,投资者结构逐渐优化。1999年,韩国股市外资持股比例约为18%,到2004年已达到40%。此后虽有波动,但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外资成为韩国股市最主要的投资者。韩国股市投资者结构的优化,极大促进了韩国股市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完善,对优化韩国投融资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