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全流程”跨境税务管理攻略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2期 作者:章蔓菁
企业需要根据“走出去”不同阶段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税务管控策略;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税务管理体系,做好“全流程”的税务管控工作。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海外投资经验愈发丰富。随着企业的国际化逐渐步入深水区,其关注的焦点也从如何落地逐步扩展至如何生根、开花和结果。其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做好投资、经营和退出阶段的“全流程”跨境税务管理。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安永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税务中心联合主管合伙人王晨女士,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当下跨境税务管理的难点,以有效统筹和实施跨境投资不同环节的税务管理。

微信截图_20180119160142.png

《中国外汇》:一个完整的“走出去”周期通常会涵盖市场进入阶段、经营阶段以及退出阶段。那么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应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税务管理工作?
王晨:
市场进入阶段是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环。在这一环节上,企业主要应做好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这两块工作,尽可能地熟悉投资目标国的整体税收环境、适用企业实际投资项目的税种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目前,不少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投资前期的税务调研,但由于预算、人力等方面的原因,有时时间还是比较仓促,调研并不十分严谨,以致在真正进入境外市场开始运营项目后,实际情况和最初的预期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还是应该考虑把税务调研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并考虑在调研阶段就对税务成本进行量化测算,以利于更精确地计算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在经营阶段,确保税务操作的合规性是重中之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以及团队间配合不紧密等原因,实务中仍然出现了较多问题。建议企业在进入阶段就要开始为经营阶段做准备:一方面尽可能配备专业素质达标的税务团队,用好外部税务顾问;另一方面,要加强税务团队与业务团队的沟通与配合。税务工作与业务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一旦业务活动发展太快,而沟通机制又难以跟上的话,就容易出现税务合规问题。此外,如果企业在市场进入阶段进行了税务筹划,则在运营阶段还应考虑如何将这些税务筹划落实到位,以实现税务筹划的目标。此外,如果企业境外运营周期较长,企业总部或当地项目公司可以考虑对税务合规工作进行自我健康检查。这对企业管理层及时发现税务管理漏洞并及时进行调整会有所帮助。
在退出阶段,有时东道国的税务机关会针对外国企业实施专门的税务稽查,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高额的税收成本和时间成本,甚至影响整个投资关闭的进度。对此,建议企业在计划实施退出工作时考虑做一次有关税务合规性的自我检查,目的是在税务局稽查之前做好查漏补缺,及时清缴税款,以免遭到处罚。此外,考虑到退出后企业在当地的团队也会基本撤出,但相关税务事项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部完结,建议企业在当地选择专业的税务顾问,协助处理退出后的税务事项。
除了上述企业在不同商业运营阶段的税务管理重点,基于对全球税收争议增加的预期,建议企业的“全流程”税务管理框架还应特别关注对海外税收争议的解决策略。一旦企业在海外遇到税务稽查并产生税收争议,境外企业应考虑及时汇报给总部,协调有经验的内部团队或外部税务顾问参与制定税收争议解决方案。

《中国外汇》:近年来,许多企业开始设立境外中间控股平台,该平台往往会贯穿投资、经营和退出的全过程。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税收环境,您对于企业设立和运营这类平台有何建议?
王晨: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境外设立中间控股平台,以提升资金管理效率、降低税收成本以及提升退出的灵活性。具体到税收方面,企业在设立中间控股平台后,可以通过对中间控股企业与投资国税收协定优惠条款的运用,降低利润汇回的预提税、股权出售的资本利得税等。然而,随着BEPS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如果企业希望继续通过境外中间控股平台来实施激进的税务筹划,则可能会引发中间控股企业所在国、投资国以及中国的反避税调查,因此需要企业在设立阶段和运营阶段都能谨慎对待、全面考虑。
对于尚未设立境外中间控股平台的企业而言,应充分结合实际经营的需要,厘清设立平台的意义。倘若仅是从税务的角度出发来设立控股平台,在日益严格的税收监管环境下,未必能实现最初的税务筹划构想。现实中就出现过一些企业为了利用税收协定优惠条款而匆匆设立了平台,但因为没有经营实质,也难以享受税收协定的相关优惠。
对于已经设立了境外中间控股平台的企业而言,则需要防范激进的税收筹划所带来的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业务调整,尽可能赋予中间控股平台新的职能,以增强其经营实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可能会与企业的现有业务产生冲突,比如涉及在不同的公司之间重新定义功能以及人员的变动等,因此需要管理层具有开阔的思路,愿意引入新的思想和经营方式,愿意在更广的范围内做出人员和业务的安排。

《中国外汇》:在企业“走出去”的各个阶段,税收协定都发挥着减轻税收负担、提高税收确定性以及解决税收争议等积极作用。实务中应如何更好地运用税收协定?
王晨:
作为企业,一是要熟悉税收协定的各类条款及用途,对税收协定的适用情形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及时关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政策和相关信息,了解最新双边税收协定的谈签情况,积极参加税务总局举办的税收协定专题培训。三是密切跟踪BEPS的实施进展对税收协定的影响。随着BEPS的逐步实施和各国税务机关对防止滥用税收协定的重视,预计未来的税收争议将更加频繁,企业需要了解如何运用税收协定去有效应对税收争议,例如相互协商程序的运用等。此外,由于一些BEPS行动计划会设定最低标准和行动指引,预计税收协定的修订也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对此,企业需要更加及时地跟进税收协定的更新。

《中国外汇》:为统筹管理跨境税务工作,许多企业开始搭建全球税务管理体系。中国企业在搭建全球税务管理体系时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方面?
王晨:
当下,国际税务环境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是BEPS行动计划的推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在纷纷出台税务改革计划。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全球税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企业可以分别从战略层面、资源层面和执行层面来进行相应的安排。
在战略层面,企业的领导层需要对全球税务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并制定合理的战略与制度,为各个层面的执行指明方向。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全球税务管理的重要性,但企业领导层或许还是未能对全球税务管理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造成制度设计不够完善、资源投入不够充分。对于拥有大量境外资产的企业而言,如果缺少相应的顶层设计,往往难以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做到各层级、各部门间的及时沟通,工作安排也会缺乏前瞻性,非常容易陷入被动。
在资源层面,企业需要根据制定好的战略和制度,配合调整组织架构、考核制度和人员的资源配置。跨境税务管理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税务团队需要对多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税收环境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事实上,目前中国企业给予当地税务团队的资源配置往往非常有限,甚至根本就没有专职的税务团队,而是由会计人员一并来处理税务方面的事项。对这样的团队,很难要求其能够做到及时跟踪东道国的税务政策变化,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的企业试图通过聘请税务顾问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对于税务顾问的选择和使用,有时也缺乏经验,没有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在执行层面,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其中,如何协同境内外的税务管理,确保总部对境外机构税务处理的掌控和可视度,是目前很多企业还比较欠缺的。对此,企业可建立对境外机构的定期风险排查机制。特别是在刚进入运营阶段的前一到两年,常常是各类税务问题的高发期,因此建议企业重点在这一阶段对境外机构进行税务检查。此外,对于业务布局较为集中的国家或地区,也建议企业建立定期的风险排查机制,确保总部能及时掌控境外税务风险,避免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整合境外税收管理中筹划、披露、合规申报以及税收解决方案等各个环节,企业也可以考虑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整体税务管理。这也是大势所趋,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并在进一步探索。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