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外贸初现企稳迹象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1期
本刊记者:
东莞“机器换人”、义乌市场采购模式、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等诸多“亮点”说明,我国外贸企业仍充满活力与希望,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悄然进行。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前三季度的外贸总值,以人民币计价同比下降1.9%,以美元计价同比下降7.5%。不过,我国外贸下降趋势已有所放缓,并开始呈现出企稳迹象。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副主任白明博士。基于2016年10月—11月间对珠三角、江浙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外贸重点区域的调研,白明指出,虽然我国外贸正处于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青黄不接”阶段,但加工贸易“重镇”东莞出现的“机器换人”现象、义乌市场采购模式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便利,以及杭州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等诸多“亮点”说明,我国外贸企业仍充满活力与希望,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悄然进行。
《中国外汇》:根据您的观察,我国外贸在2016年出现了哪些结构性变化或者新趋势?在整体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外贸是否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竞争优势或增长点?
白明:2016年外贸仍在低位运行,但前期的下降趋势已经比2015年有所放缓,呈现出了企稳的迹象;不过,还远未达到普遍期待的“向好”趋势,而且企稳的基础也并不牢固,只是出现了一定的苗头,并没有形成确定性的趋势。目前,我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正处于“青黄不接”阶段;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头挤压”。
外贸竞争的新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技术、品牌、服务、标准五个方面,而要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所突破都不容易。但我国外贸企业已经有所作为,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比如高铁、核电产品已经成为我国高端制造出口的“新名片”,又比如华为、中兴通讯已经在电子信息的国际市场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再比如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