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实践

构建资本项目主体分类监管框架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17期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资本项目管理处课题组 编辑:李淑玲

随着外汇管理改革“转变”的不断推进,探索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新框架、提高监管效率,成为当前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提出的分类监管框架,按照橄榄型原则对涉汇企业进行分类,并实施差异化外汇管理,以此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率,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当前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局限性

单一企业同类业务频繁发生,增加了企业的监管成本。现行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方式下,同类业务发生频率较高的企业,需频繁重复办理相关手续。如天津某企业2016年1—6月,共办理资本金结汇226笔,另一企业则在2016年上半年共办理外债结汇157笔。企业频繁往返于外汇局或银行,产生了大量的“脚底成本”,重复提供同一合同或发票,增加了企业的监管成本。

弱差异化难以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为保证政策执行的一致性,资本项下外汇管理大都采用统一标准,企业按照同样的政策办理相关业务,不能体现个体差异。这种弱差异化的管理模式虽然便于管理,却不能做到奖优惩劣。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深入阶段,弱差异化的管理会使部分关注类企业或不良企业也享受到同样的创新政策,不利于风险控制。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