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对英经贸再审视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17期 作者:孔令强 殷燕 编辑:王亚亚
英国脱欧事件使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大幅提升。对此,企业须择机调整发展思路与风控策略。

多年以来,不少中国企业将英国选为整个欧洲的生产基地,并将伦敦作为进入欧洲的通道和跳板。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在英国建立了分支机构甚至是总部,希望通过英国和欧盟的联系获得其他欧盟国家的关税及其他优惠政策。此外,还有不少中国企业,将触角伸向价值制造链,期待中英合作可以提升两国之间甚至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技术转移潜力,打破由美国等国家设立的高精尖技术贸易壁垒。2016年6月24日,英国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对此,中国企业都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

赴欧通道或将受阻

在欧盟内,英国是仅次于卢森堡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接受国。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拥有五亿人口的欧盟市场已经高度一体化,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模型,本土品牌之间合作紧密。相比较而言,英国率先成立人民币结算中心,带头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一个同意中国在其境内投资兴建核电厂。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中国企业选择“曲线救国”战略,即先打入对中国企业相对友善的英国市场,再以英国市场为基地,进入欧盟乃至欧洲市场。在这样的整体大背景下,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把英国作为进入欧洲的“桥头堡”。附图显示,2014年,中国对英国的直接投资达14.99亿美元,占中国对欧盟全部直接投资的15.3%;中国对英直接投资存量高达128.05亿美元,占中国对欧盟全部直接投资存量的23.6%。2015年,中英关系迅速升温,双方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QQ截图20160909093940.jpg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