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专栏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经济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10期 作者:管清友
中国经济短期内不会出现滞涨,长期内也不会出现通缩。

有人将当前中国经济状况与上世纪日本的经济情况相对比,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陷入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持续滞涨或是90年代以来的长期通缩。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更为相似,但从短期看,中国不会发生类似当时日本的持续滞胀,因为缺少类似于石油危机这样规模的成本冲击。至于是否会出现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通缩,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减速较日本相对温和,且汇率在贬值而非升值。

如果与日本经济作对比,从人均GDP、经济增速、劳动力、房地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等多项核心经济指标来看,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

人均GDP方面,按照人均实际国际元GDP计算,2015年中国为13100国际元(以2010年为基准),与日本1969年的12900国际元较为接近。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当前面临的产能过剩与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基础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相似。经济增速方面,中国目前处于换挡期;日本实际GDP增速则在1969年到1970年由12.5%降至-1.0%,并在1974年以后,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告别了8%以上的高增长。

人口结构方面,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占比于2011年迎来峰值,日本则在1969年到达阶段性峰值,且整个70年代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在下滑。劳动力成本方面,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2015年已达56.1%)及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调整,收入分配正向劳动倾斜,工资水平将持续上升;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也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工业增加值/GDP方面,中国自2006年近半后呈持续下降趋势,服务业则提升较快;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产能过剩与石油危机的倒逼下,经济转型致其工业增加值/GDP也持续降低。

以上多项指标的对比表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较为相似。但短期内,中国并不会出现类似当时日本经济的滞涨现象。

首先,中国的需求端不会有持续膨胀。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调至中高档,未来经济趋势有较大概率呈现L型。虽然大规模的政府刺激有可能引发需求膨胀,但在当前库存和杠杆去化、信贷放量等背景下,需求端总体上不会有持续膨胀。

其次,供给端成本并不具备持续反弹的基础。持续的成本冲击(如日本上世纪70年代遭遇的石油危机)是经济萧条转入滞胀的必要条件,而目前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虽然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出现反弹,但并没有持续回升的基础。此外,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产业升级、淘汰过剩产能和产业输出,过剩产能去化推进较快。中国的工业去产能则不可能一蹴而就,且由于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上游领域,产能过剩仍会是今后几年的主要矛盾;而与之对应的总需求则短期内难改低迷态势,这也使供给端难有较大涨幅。

而如果将当前中国经济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相比较,以下显著差别则决定了中国经济不会陷入类似日本的持续通缩。

第一,汇率条件不同。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的长期升值带来了输入型通缩压力;而当前人民币长期升值的空间不大,甚至还有贬值压力。

第二,经济条件不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经济崩溃,加之大量的对内投资转向对外投资,使得日本经济由GDP增长转向GNP增长,导致经济增速剧烈换挡,国内总需求快速下行;而当前中国的资本账户仍处于管制状态,产业转移有诸多限制,经济增速的换挡也相对温和,未来GDP更可能维持中速增长,不会像日本那样陷入经济衰退和长期低增长。

第三,房地产市场不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导致日本上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崩溃和通缩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受制于土地的有限供给,很难出现断崖式下跌。

整体而言,中国经济短期内不会出现滞涨,长期内也不会出现通缩。

 

作者系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