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中心话题

产融结合新生态

来源: 《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6年第1期 本刊记者:白琳
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让金融更深地嵌入产业,相互哺育,形成互利,真正服务于供应链的各类主体。

作为贸易金融的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大潮中,供应链金融已经从过去围绕核心企业的“1+N”或“M+1+N”模式拓展成为搭建在综合性服务平台基础上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供应链金融借此实现了产业链条上多个节点的突破,创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据有关机构预测数据,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约为11.97万亿元,并且每年约以5%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各类机构都看到了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作为重要的资金提供方,商业银行无疑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传统主力军。各家银行纷纷搭建起在线供应链金融系统,使之走向网络化、电子化、线上化。供应链金融不仅是在产品组合、风险管理及系统建设上不断创新,更与交易银行和资产证券化等银行经营转型热点相结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

供应链金融已不仅仅是银行角度的供应链金融,更多参与者的加入使其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自发加入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大军,积极投入市场。一达通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怡亚通等物流平台和电商平台等通过整合信息和配置资源探索出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公司、保理公司和租赁公司也加入竞争,带来更多创新元素;P2P、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成为新的资金提供者;TCL、海尔、格力、宝钢等核心企业主动谋划以供应链为基础提供金融服务。

在当前百花齐放、争先创新的局面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如何实实在在地运用和发展供应链金融,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值得我们深究。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专家薛锦辉。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产融结合的具体体现,实体供应链金融将会和银行供应链金融成为互补。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让金融更深地嵌入产业,相互哺育,形成互利,真正服务于供应链的各类主体。

F&T=中国外汇《金融&贸易》

X=薛锦辉

F&T:在当前经济下行、行业风险暴露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仍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您看来,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趋势和发展方向?

X:在金融产品高度同质和易模仿的现实下,风险管控的创新具有很大的价值。有两个方向值得大家关注,一个是新技术的运用,一个是大数据的运用。两者有区别,也有关联。

如今,领先的供应链金融银行已经开展物联网金融实践,通过射频、扫描及感应设备等新技术开辟了供应链金融的新天地。这既是新型的风控手法,同时也树立起对市场后入者的竞争壁垒,如此高成本的投入是需要战略眼光的。对于更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不应该简单地模仿,而是要积极寻求其他的新技术运用途径。大数据的运用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供应链金融围绕供应链交易数据的获取、运用开创了很多创新模式。大数据运用创新模式在家电行业、快消品行业以及电商平台也都有创新实践。行业的交易数据有利于精准圈定目标客户,核心企业的数据可以为上下游伙伴增信,电商及交易平台的商流数据能够很好地解决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问题。当然,供应链金融创新也不局限于此,除了风险管控的创新外,业务流程的创新创造最佳客户体现,业务内涵的创新开拓全新的业务蓝海,合作渠道的创新创造出更多金融与实体的共赢模式,这些创新都将在2016年展现出来。

F&T:应该说,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业务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趋同性。您认为,未来,银行还有哪些可以挖掘的发力点,从而寻求差异化的发展?

X:供应链金融走过了蓬勃发展的十五年,趋同性是不可避免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具备快速的市场检阅性,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会被快速复制,形成业内的标准模式。实际业务中,出于业务认识、资源禀赋及风险偏好的差异,不同银行在传统的 “1+N”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比如外资银行以应收类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股份制银行服务交易平台会员的小微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具备庞大产业背景的银行开展的产融协同供应链金融业务等。根据目前的市场表现,全国股份制银行全面领先,规模较大;城商行的创新实践较多,精耕细作目标领域;国有大行较为传统,基础业务扎实,可进一步激活潜力。

在跨境供应链金融方面,外资行的国际经验更加丰富,境内外联动更加便利,这些都是中资银行希望学习和借鉴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政策的支持,中资银行通过代理行渠道、战略伙伴关系、直设海外机构、开展离岸金融及NRA业务等渠道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在客户服务能力上,中资银行更了解国内市场特点,在客户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客户需求的快速反馈能力、创新动力和创新意识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外资银行在业务领域和客群选择上会有一定的偏好,客观上也与中资银行形成差异化的目标市场。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应该是中、外资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真实表现。

谈到未来的发力点,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思考。一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细分,银行应该深耕目标行业和新经济业态,在这些细分市场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供应链金融向交易银行方向发展,突破商品贸易,延伸到非商品贸易,突破客群定位的约束,提升交易过程中的现金管理、流动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增值服务,做交易金融的服务商;三是结合互联网及电商平台的发展趋势,以“嵌入式”、“合作式”、“风险参与式”等多种方式开展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经济已经有过一些尝试,虽然规模还很小,但非常值得银行业借鉴和思考。

F&T:您也谈到供应链金融向交易银行的方向发展,那么具体如何由供应链金融向交易银行转变?资产证券化是银行贸易金融业务的另一热点,您认为供应链金融如何与之结合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X:如果从业务发展的视角来看,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和交易银行应该可以看作不同的业务发展阶段,贸易金融的理念和规则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供应链金融的视角把贸易金融的“单环节”延展到贸易的“全链条”,把“单对单”的参与者延展到“多对多”的关系,交易银行更是提升了全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我认为,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客并进行客户维度的管理,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嵌入企业生态的交易类金融服务将成为最有效的“获客+产品”的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思维加上交易银行产品集成会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综合金融的制胜之道。针对供应链生态中的核心企业(平台),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在客户资金管理和提升运用效率上能够做出极大的贡献,资金归集和智能存款将有效吸收结算存款,投行和理财将针对核心企业的需求适时介入,呈现“定制化”。ERP及银企直连对接是获取交易信息的最佳途径。针对上下游的客户群体,通过账户智慧管理、多元结算方式和创新型融资工具将有效提升企业粘度。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资产流转和交易的方式,将使供应链金融资产流转起来,优质的供应链金融资产具备资产流转所具备的特征,如轻抵押(无抵押)、基础资产透明、行业归属清晰等,受到资金方的青睐。此外,让优质的资产流转起来除了盘活信贷资产的要求外,对资产方和资金方都具有现实意义,能有效解决“资产荒”和引导市场资金聚焦投向实体经济。在实际业务中应收账款证券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银行的客户通过商业保理和券商的组合将是解决庞大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有益途径,这是一种全新的供应链金融。在此过程中,银行的角色如何转变将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F&T:当下,物流、厂商、电商平台及外贸平台等纷纷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从传统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视角,您如何看待这类新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银行如何与这种新业态和新加入者共处?

X: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实体经济,其本身就是产融结合的具体体现。如今,很多实体企业比如TCL、格力、海尔等借鉴银行供应链金融进行各种产业金融的有益尝试,加上众多的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及融资租赁企业,已经形成一股供应链金融的新生力量。虽短期内不会形成主流,但创新无限,足以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实体企业进军金融领域,除了纯粹的财务金融外,更多的就是沿着产业的上下游推进金融服务,嵌入金融产品与服务方案,培育对全链条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相信假以时日,实体供应链金融会和银行供应链金融成为互补,在各自的领域针对各自的目标市场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作为主流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商业银行必须以积极心态迎接这种新的业态以及伙伴群体间的竞合关系,找到自身清晰的目标市场,明确合作方向和领域,在客户服务和资源共享上实现充分借力。在竞争与合作的大潮中,自大者、闭关者和落后者都会被未来供应链金融市场所淘汰。

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将迎来全新的金融内涵,产业对金融的反哺将直接提升金融的服务效率和精准程度。用金融的思维做产业,金融围绕产业布局开展服务已是广泛的共识。随着金融机构股东的多元化,许多银行具备实体企业的股东,围绕股东产业交易链条开展金融服务是银行最现实的选择。

F&T:围绕着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形态都越来越多,一方面体现了供应链金融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否也存在一些发展的误区?比如一些套利、套汇活动也打着供应链金融的旗号。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X: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供应链金融市场百花齐放,业内人士清楚地看到许多模式和业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包括一些套利、套汇行为等,被业内称作“伪供应链金融”。在实体企业行为上,有些供应链的财务安排,有些供应链企业的透支垫款,与金融的内涵不一样,更不是真正意义的供应链金融。也有银行把一些单纯的票据结算、单体贸易融资甚至质押贷款也称作供应链金融,导致业内供应链金融一定程度上的虚假繁荣。在实际业务中,供应链金融主流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是非常清晰的:遵循行业生态、嵌入供应链生意模式、风险捆绑或分担、专业风险评价、自偿性与闭环、综合金融及批量获客等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特征。也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业内的重视,大家做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

F&T: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行业环境、法律及监管等方面还都不尽完善。近几年,供应链金融领域快速扩张,从外部层面应如何配合其发展?同时应如何加强风险防控?

X:如果说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最需要什么外部因素,的确需要从行业环境和法律两个方面着手。目前,供应链金融市场有初步的业务规范,主要是来自原深圳发展银行和中信银行等领先供应链金融银行的业务实践,但尚未形成行业惯例,也不具有约束性。个人浅见,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是法律、法规层面应出台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管理规定和经营规则,从服务业务的角度出发,避免简单粗放的管理现状;二是支持建设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公信”机构。目前,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和中仓仓单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公信平台,其站在第三方服务商的立场,致力于解决业务困境。这类机构的出现是很有价值的,是规范业内准则和形成价值同盟市场的有益方式,有利于形成供应链金融的良好生态环境。

从银行的角度看,当前经济形势下,开展供应链金融至少要关注以下风控要求,一是要结合不同行业设定银行风控能力界线,做好行业剖析、生意模式解读及设定客户门槛等,做到对业务的基本把控;二是提升业务方案设计能力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能力中的比重,业务方案应该做到,经充分论证后方可进入审批阶段;三是必须要遵循供应链金融的过程管理要求,明确职责、过程管控及预警处理三个重要内容必须做全、做足,保证业务的实时监控和反馈。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